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焦点观察:广言丨把“资源”转为“动能”

时间:2023-06-24 10:20:10    来源 : 广州日报

总书记曾妙喻:“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如何发挥这个杠杆作用,关键就在于能否找准科研资源转化利用的“支点”。


(资料图片)

近日召开的广州市委常委会会议,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细化实化具体化各项任务。广州将始终遵循总书记的谆谆教导,认真贯彻省委部署要求,加快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一体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创新强市、人才强市建设。

广州科教资源富集、实验室创新平台聚集、各类科研人才云集。如何找准科技创新这根“杠杆”的“支点”,让丰厚的科研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命题。

广州珠江两岸

(一)善用善转,改革先机

翻开广州改革开放史,不难发现,科技进步与改革开放同向同行。善于借鉴别人的技术、善于转化科研资源,一直是广州的优势所在、先机所在。

潮起珠江,大浪淘沙。改革开放后,大量涌现的“三来一补”企业,在带来经济发展强劲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今天以“智造”为名片的广州开发区,起初就以“三来一补”起家,大胆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赚到了“第一桶金”。一些当年成长起来的企业,如广州无线电集团,至今仍活跃在市场、生机勃勃。究其原因,就在于善用前沿技术、重视成果转化落地。

作为工业文明的集大成者,汽车产业是一个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广州的汽车产业,经历了早期的“以市场换技术”,以一时“阵痛”缩短了与世界的差距,在技术引进基础上加强利用转化,而后在自主创新进程中不断探索,通过弯道超车或是换道超车,行业发展面貌一新。以广汽埃安为例,如今硬核黑科技加身,成为新能源电动车领域的一匹“黑马”。

广汽第一智造中心埃安生产车间

与此同时,广州还将既有优势转化为合作优势,进而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2022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启用开学,成为《南沙方案》出台后首个落成项目。南沙与港科大(广州)立足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在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多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合作,前景值得期待。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二)“为我所用”,堵点何在?

总书记强调,“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如何更好利用本地优越的科教、科研资源,将更多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广州显然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

有“源”不等于有“力”。广州拥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分院及科技成果均占到全省七成左右。广州实验室、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配套基础设施、航空轮胎大科学装置、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10万件,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然而,拥有如此令人羡慕科研资源优势的广州,在资源转化上却面临某种短板。202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足”问题;202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再度提出“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不高,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有待深化”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清醒认识,成为求解的前提。

科研人员正在广州国际生物岛实验室新研发大楼工作。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市场主体“星星”多、“月亮”少,“龙头型”科技企业较为缺乏。从主观上看,个别企业创新意识弱,坐不了“冷板凳”,潜心自主创新、耐心推动转化的积极性不高。从客观上看,企业研发投入偏低,高新技术企业引领作用不突出,影响了科技创新转化效率和产出质量。

支撑成果转化的制度供给存在短板。一些企业提到技术成果转化困难的原因时,提到技术市场尚不健全,或者缺少技术服务平台、缺乏创新政策扶持等。某种程度上说,技术交易市场、技术服务机构等创新供给侧建设,尚需持续加力。

科技与市场“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科技创新有时止于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科研成果循环受阻,易形成科技创新中的“孤岛”。产学研链条上还存在着一些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关卡,以致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如何破除这些有形无形的“篱笆墙”?如何打通应用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必须将这些“问号”逐一拉直。

(三)从1到100,何以跃升

在科技创新领域有个形象说法:原始创新是“从0到1”,科技成果转化是“从1到10”,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从10到100”。

广州应如何发挥科研资源的禀赋优势,更好打通转化的“肠梗阻”,实现这种“从1到100”的跃升?这就需要回答好“转什么”“谁来转”“怎么转”三道考题。

广州市南沙区政务服务中心

转什么?

一要顺应大势来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中体现广州担当。二要聚焦市场来转。围绕广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主攻的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实现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三要紧扣效能来转。“用”是技术创新落脚点,要提升成果转化率,让科学研究不再停留在论文、专利上。四要跟着问题来转。找出制约广州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痛点堵点问题,在不断发展、解决问题过程中,激活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谁来转?

科研由人来做,成果转化也由人推动,因此首先要解决好转化主体问题。一个完整的科研成果转化链条,离不开政产学研多方主体互动。其中,企业是最为核心一环。强化企业转化主体地位,既要让龙头企业“灿如明月”,也要让中小企业“群星闪耀”。此外,高校、科研院所也是保证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高效运转的关键,要敢于走下“象牙塔”,主动找市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今年6月20日,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研修营暨广东省博士博士后人才创投联盟启动仪式在广州开发区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举行。

怎么转?

一要转体制。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构建完善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用好广州重大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赛马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和考核机制等,畅通科研成果转化“高速通道”。二要转保障。强化资金支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保障,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涌现,为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保驾护航。例如,“科学家经纪人”广纳院,架起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桥梁,是广州推动纳米科技“从1到10”的“最前线”。三要转观念。强化人才支撑,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转变观念,解决人才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破除总书记指出的“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眼色行事”“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等问题,为科研人员减负,纾解“不想转、不愿转”难题。四要转生态。大力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着力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更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风”,做好“转化”文章,方能吹皱广州丰富科研资源的“一池春水”。多鼓干劲破解发展难题,多想妙招转化科研成果,方能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筋骨”支撑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高楼大厦”。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冬梅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莫伟浓、王燕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赵小满

标签:

最新发布

热门推荐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