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从电影院出来,我眼圈红红的,有点不好意思。跟同来的一位姐姐一交流,她竟哭湿了一包纸巾。我们俩都赶紧自我解嘲,年纪大了,哭点低,笑点也低。不过哭湿一包纸巾也太夸张了,像我,顶多哭湿了手背。因为我以为这是喜剧片,压根儿没准备纸巾啊。早知道就蹭她的纸巾了。
要说为什么哭了,笑了,我也说不上来。可能就是那里面人与人之间的热气腾腾的情感,让我瞬间代入进去了。
可能是景为为跟何西西在书店里邂逅,彼此讨论小板凳与自由时,让我想起大学三年级遇到的那个男孩子,送给我一本厚厚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我回赠给他一本叶芝诗集。那时我们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每天激烈地讨论莫名其妙的哲学、文学、人生问题。所以我当看到景为为和何西西的前几句对话,一身鸡皮疙瘩都要下来了。果然是年轻人,现在我们再也不讨论这么高级的话题了,天天只聊买菜接娃。可是看着他们俩在深夜里走来走去,从彼此提防到卸下防备,从互相安慰到彼此扶持,在天明时,何西西决定留下来的那一刹那,我看到了希望。成长是带着伤痕的过程,也是自愈的过程。跟自己和解,跟父母和解,跟爱人和解,最后,才能让伤口愈合,真正坚强,否则,执拗地守着过去的痛,只会让自己深陷其中。
也可能是看着被父亲重组家庭后从小不管不顾的何岸,那么用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却不被观众认可,不被父母看好,不被同行理解的样子,让我想到了自己曾经度过的那些人生至暗时刻。当爸爸跟他说“对不起”,说“你是我的儿子”时,我的眼泪瞬间流满了脸颊。我曾经也得到过这些道歉,可我真的能像何岸那样,对过去瞬间释然,带着爸爸去妈妈店里吃夜宵吗?我扪心自问,也许不能,我做不到。感情被伤过了,想要修复,好难。可是看到丽姐为前夫、前夫的孩子、自己的孩子,还有客人在深夜厨房里忙碌,煮出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粉,坦白说,我是有些被治愈的。几十年了,该恨的,都恨过了,丽姐有了旭哥,孩子也懂事了,她也有了自己的新生活。再看到那个当年恨之入骨的人,骂一句,也就算了。吃碗粉,一切坎儿都会过去,一切会好起来的。
也可能是看到那两个分别来自西北、东北的孩子,钻在摩天轮的轿厢里互相倾诉、彼此安慰的时候,让我想起当年做家教,在湘江大桥回望河西大学城,默默希望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个小小房子的自己。我想告诉这俩孩子,坚持你的梦,你会实现的。尽管现在的我总相信生活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遇到了挫折轻轻笑一笑就过去,可别笑话孩子们。他们的梦,是支持他们走下去的勇气。他们能走多远,不在于现实能给他们多少,而在于他们能把自己的梦在现实生活中延长一点儿、再延长一点儿,直到有一天,发现梦已经实现时,他们该多开心啊!
大排档里有那么多小人物,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找得到影子。合伙的,吵着要分;毕业的,唱着“长亭外,古道边”,泪流满面;分手的,又哭又笑;丧偶的,孤独地吃着老伴儿生前最爱吃的粉……这些,不都是咱们生活里遇得到张三李四王五么?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只是我们自己的故事,没福气被搬上银幕去了。
网上有人评论,不该叫《长沙夜生活》这个名字,原来的名字《群星闪耀的夜晚》多好,生生糟蹋了来主演、参演的十来个明星。但我其实蛮喜欢这个名字的。群星闪耀,那是属于另一种生活,那生活离我们有点远了。在长沙,你晚上能看到多少星星?抬头看星空,能看到十几颗就不错了。这是一个霓虹灯照亮的城市,注定没法儿群星闪耀。它是一座烟火气十足的城市,生活着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有着和故事里的人一样热情腾腾的情感,累过、伤过,也爱着、被爱着。有人说《长沙夜生活》让人联想起城市文化宣传片,一下就掉了档次,商业不商业,文艺不文艺。我不这么认为。城市文化不能宣传吗?不该宣传吗?这么好的城、这么好的人,宣传一下,是长沙人的骄傲(虽然我不是长沙本地人),也是国人的骄傲。世界是多元的,北上广、曼哈顿纽约值得宣传、值得骄傲,十八线小城隆回值得宣传,难道拍部片子,宣传一下长沙,就得藏着掖着,非得说不是城市文化宣传片?
昨晚躺在床上,我想起《清明上河图》。宋代那么多画种,张择端怎么就选择画这么一幅画呢?它不是花鸟、不是祥瑞、不是山水,只是一群市民,一个热热闹闹的街市。你看他,把每个幌子都画得清清楚楚的,把每个人的表情、动作、神态都画得那么细致入微。虽然宋代有工笔画的传统,但这样去画老百姓的群像,恕我孤陋寡闻,至少现存的,是唯一的吧?我私下揣摩,那时候没有电影,没有手机,要不然,张择端会选择去当个导演,当个摄像。他的初衷,就是想给这活色生香的百姓生活留一个念想吧?让千年之后的我们,打开这幅卷轴,就知道那个时代、那些人,是怎样活着的。假如他穿越到到现在,会是个好导演的,我相信。
张冀,也是。
来源: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张伟 博士
标签: